top of page
Dr CA Tse

轉化第五代青年生命的個案研究—社創校園:結合關懷與實踐的青年計劃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 謝思熹博士

日期: 2020年9月1日


豐盛社企學會董事暨「社創校園」創辦人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言:「一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人的腳。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1 基督教在香港教育與牧養一直有重要的地位與貢獻,也啟迪了不同年代青年的靈性與德性成長。只是,時代在變,青年成長和處身的環境也在變。本地教育的發展,越趨功利和理性化,變得以成績和就業為主導,限制了青年發展的多樣性和創意。青年的成長變成著力於猜測、判斷、理解,以積極迎合教師、家長、社會中成年人的期望和要求,令年青人在學校逐漸失去學習動機、自信和能力。2 同時,青年對生命和世界的接觸和理解,被任意切割成不關連的學科,然後又以人為和無意義的方式「統整」,讓他們理解的德性變成不具實踐性的頭腦知識。這種變化,讓現今基督教教育在香港的影响力日漸消減。宗教信仰變成離地的德性典範,未能成為當代青年的支持,本地以至世界各地教會,近年都遇上青年信徒流失的問題。3 故此,如何尋找新的牧養方式,協助年青人成長,轉化青年人,避免青年人活在壓力和不快之中,讓他們能夠尋找人生意義,無疑是當前社會、學校教育,以至教會牧養重要的課題。


要轉化青年,先要了解青年。香港第五代青年(1992 -2006)成長於一個高壓且失落的環境中。4 在此大氛圍下成長,社會、學校、家長所關心的,大多仍是青年如何向上流動,香港年青人就活在一個既有的公式框框當中,求學就是求分數,或完成社會一個個「成功指標」。只是時代已變,學歷飽和,重複單一的發展出路,不單無助青年成長,更造成高競爭的社會氛圍。在如此教育制度和社會標準下,許多學校就像一台機器,將老師和同學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學校經驗切割,以配合那機器的要求,即公開考試的成績和秩序,結果學校的生活變得工具性、規範性和理性化,但同學和老師卻失去對生命的想像。無怪乎香港中學生的快樂指數,在全球最好成績的地方中排尾二。5 他們只有壓力,沒有夢想,生活裡只有競爭卻沒有快樂,部份青年以「廢青」自居或活於不快樂之中6,甚至走上輕生之路。7 就算符合社會標準的青年也不見得快樂。事實上,外顯行為的改變,不代表內裡心靈的成長,反而製造出與心靈不相符的道德外顯行為,甚至與人格相分的落差,即懂得避免第三、四代青年對外的犯錯,卻只是一個不入心靈的「模範生」。



第五代青年特徵


談及轉化,不少人以為只局限於頭腦的理解與意識形態的轉變,事實上轉化也包括內在靈性的提昇,即生活(life)在精神層面有質量上的改變,且是一個趨向更美好的生命改變。是次研究旨在以本地一個以基督教教育為本,結合社會創業及「關懷實踐」的生命教育計劃– 社創校園8(2014 年至今)作個案研究,探討本港第五代青年的生命轉化經驗,及促成轉化第五代青年的關鍵因素。


從研究結果可見,「(第五代)青年的轉化」包含九階段的個人轉化過程:




而在這九個步驟以外,可以看到「快樂」、「朋輩」、而在這九個步驟以外,可以看到「快樂」、「朋輩」、「關懷」是推動第五代青年不斷成長和轉化的力量,也是塑造青年內在靈性不可缺的三個元素。同時,透過社創作為實踐平台,讓青年參與其中,透過日常生活的關懷實踐,讓他們能夠在實踐中轉化反省,不單讓青年有創新和探究的精神,也培育青年的德性。最後,當中的主辦方、導師能夠開放心靈,構思針對五代青年需要的活動設計,一同實踐與參與者共同成長。


從以上研究,筆者認為要轉化和教育新世代青年,就要貼近他們、並建立關係,也要將空談道德,變成具體意念的實踐,所以能構思和提供一個靈性、德性與實踐並重的平台,是這世代香港基督教教育和教會青年牧養的新方向。過往,基督教教育(包括:教會和學校)經常強調生命影響生命,可是沒有行動的信仰或價值教育,只是空談。一個缺乏行動實踐的人,只是一個道德主義者,所傳遞的不是生活經驗,而是意識形態;他們的德性不是實踐智慧,而是規條。


固然,成長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讓人在不斷重複實踐、經歷和痛苦反省中成長。要教育新一代青年,就要同行陪伴,也要身體力行,並且讓信仰落地,提供可學效的對象,讓基督教教育再次於社會和青年生命中發揮其影響力,產生由個體生命,以至整個社會的轉變。



(作者是應屆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



(原載於《 城市心》 21期 2020年9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

1. Carl Gustav Jung,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Oxford: Routledge Classics,2001), 62.

2. 許寶強,〈學生是如何失敗的?—對教育改革的期望〉,獨立媒體,2020年5 月25 日存取,https://www.inmediahk.net/node/53319

3. 2014 年香港教會普查指出,崇拜人數增加4.4%,惟十五至二十四歲會眾減少12.5%,二十五至四十四歲會眾減少17.2%,摘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4 香港教會普查簡報摘要〉,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誌,2019 年5 月存取https://hkchurch. les.wordpress.com/2015/02/201502062.pdf。

4. 2010 年聯合國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2010 年,即第五代青年4 至18歲的時期),香港在169 個國家全球或地區中排名二十一,比英國和新加坡高,顯示香港的硬件設施很先進;但另一方面,香港人接近4 成人沒有人生方向,更談不上自我實現,是全球最低;而香港的快樂指數排名更是全球155個國家中排71 名。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 The RealWealth of Nations: Pathwaysto Human Development (NewYork, NY: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Programme, 2010).

5.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2020 年5 月25 日存取,https://ls.edb.hkedcity.net/ le/about/related_publications/personal_development_c

6. 香港心理衞生會和香港城市大學於2014 年的研究就指出百分之十七的香港學生自認壓力極大,並另有百分之五十六的學生自認有「學習壓力」困擾。而香港理工大學「共創成長路」計劃曾於2017 年發表「香港中學生心理健康、學習壓力及對中學生活的觀感」報告,指超過百分之三十七的學生不同意中學課程能建立正確價值觀,並且協助其人生成長。共創成長路,〈新聞發佈會:香港中學生心理健康、學習壓力及對中學生活的觀感〉,香港理工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2020 年4 月14 日存取,https://www.polyu.edu.hk/cpa/PDF/Summary_of_the_Longitudinal_Studies.pdf

7. 陳倩婷,〈青少年自殺亡人數按年急增五成 逾八成人「從高處墮下」〉。

8.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與豐盛社企學會合辦社創校園通識計劃(下稱:社創校園),以「知明喜行慣」作轉化式學習模式並借用轉化型領導的四大元素作活動設計,是全港首套將社會創業及轉化理論融入本地教育系統的教育計劃。過去五年,參與社創校園學校超過二百間,參與學生超過二萬人次,大學生義工過百,深度培訓八百五十名中學生,而參與學生近九成願意以行動關心弱勢社群,並完成九十份社創計劃書,當中十二組(年齡十五至二十四歲)已獲不同機構贊助,以行動關心社會中的弱勢,也有雙待青年因計劃加入社企工作,了解自我、發揮潛能。根據社創校園進行的追蹤研究顯示,超過六成學生在社創營結束後一個月內有作出實質的行動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證明對學生產生較持續且具行動力的轉化。

0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