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路.豐

《真正的連結在真實中誕生》

思路.豐|網絡基督徒作者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段文字,深有共鳴:「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每個人都不容易相處。我們每個人都在承受著一些痛苦和重擔:焦慮、過去的創傷、不安、恐懼。成為自己的過程是混亂的、複雜的,也是充滿人性的。


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沒有“行李”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並不存在。關鍵在於找到那個願意和你一起整理行李的人。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友誼、真正的連結,並不在於“容易相處”,而是每天都選擇彼此,接受彼此的缺點和不完美。它是關於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彼此能夠在對方面前不需掩飾地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份未完成的作品,有時候會變得難以相處,但這沒有關係。我們的連結不是建立在完美之上,而是基於我們共同的不完美、共同的掙扎、以及共同的人性。我們盔甲上的裂縫不會使我們變得脆弱,而是讓我們更加真實。而真正的連結,正是在這份真實中誕生。」

人與人的連結不是在完美中達至,而是源自我們共享的不完美與掙扎。回想今年五月參與世界華福中心的「未來教會2024」聚會,也多少體會到這段文字所描述的經歷。


會議開首,時任華福總幹事董家驊牧師便在分享中提到:「福音必須是教會的核心,教會要弄清楚福音是甚麼,理解、體會和傳遞它。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能夠體現福音。」他期望與會者能夠在這幾天會議裡「放下武裝」,建立起友誼與信任。


董牧師以身作則,首先打開自己的脆弱,分享他幾年前第一次舉辦未來教會聚會時的壓力。他常在流淚中禱告,求主指引如何預備聚會,但某日他遇到一位弟兄,與對方分享自己的難處後,對方也一起流淚,一同為該次聚會禱告。這個經歷讓他確信,若參加者能夠在聚會中遇上一些「神聖的會遇」(divine appointment),即在神的安排下,與他者敞開、分享、連結,就已經足夠了。但要使這種「神聖的會遇」發生,我們需要打開自己的心,不彼此論斷或比較,而是願意親身認識對方。


這次會議的策劃也是依循上述理念進行,在時間表上留白了不少環節,讓參加者可以選擇多點休息,或與其他人交流認識。主辦方甚至安排了一個沙巴日落之旅,讓我們能夠在沙灘,享受一望無際的大海及日落。我想這些安排,也是為了能創造一些「安全空間」,讓人能在放鬆的狀態下彼此分享。


在會議講員身上,也展示出這種坦誠掙扎的文化。比如其中一位講員便分享自己童年時被性侵,然後青春期起陷入自慰問題(因他有在Youtube頻道公開分享這段經歷,故我在此分享)。父親發現後不懂得回應,只覺得羞恥,便責打他,希望使他停止。當然這種責打只引起反效果。而互聯網出現後,這位牧者轉為沉溺在色情網站裡,直到他成為牧者後仍然沉溺。但當年在一些他信任的牧者、師母的陪伴下,他鼓起勇氣向他們分享這些掙扎。一段時間後,他與妻子、兒子分享他的過去,也思考是否要在教會公開他的故事。有前輩贊成,但也有人建議他不要分享,免得絆倒人。禱告過後,雖然他也擔憂會否教會就這樣散了,但也決定在自己剛成立一年的教會分享。分享後,會眾排隊為他禱告。他父親雖然不信主,但這次竟然來了,也跟著排隊。之後父親握緊他的手,哭著向他道歉,他因此與父親和好了。他這次分享,使教會更多信徒願意分享自己的破碎、掙扎,比如一位姊妹便主動分享自己的婚姻問題。漸漸,教會建立起真誠分享、彼此接納的文化,大家願意坦誠分享。


我被這位講員的分享所鼓勵,深深體會到作為牧者或為首的人,如果能夠主動坦誠自己的掙扎,也會鼓勵會眾更敞開自己的軟弱,在群體裡建立一種真誠的文化。這種真誠的文化並非出於強逼,未準備好敞開自己的人,不會被看為異類,但相信他們看見群體真的在「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彼此能夠在對方面前不需掩飾地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時,他們也會漸漸願意開放自己。


除了在講員身上,這種坦誠分享的文化也流露於參加者之間。回想會議其中一晚,我與室友〈流散者們〉約了台灣從事網絡事工的YouTuber傳道人迺哥聊天,大家談了許多話題,從各自服事的初心,到事奉路上的辛酸、對現今網絡生態的看法,以及更廣闊的社會及政治議題等。我很享受這種沒有「明確目的」的對話(若要說目的的話,想更多認識對方就是目的),也在交流中擴闊了彼此的視野。聊天過後,已是晚上十二時多,這時室友提議我們不如到會議酒店旁的炸雞店宵夜(很多人推薦的一間店)。殊不知抵達炸雞店時,竟看見店內坐滿了這次會議的參加者,來自不同地方的參加者,聚在幾張桌子分享。我也把握機會與一位來自西馬的朋友聊了一會,認識他們地區的教會及社會狀況。想不到晚上十二時多,大家仍然有這份意願(及精神)繼續交流。我看大家也的確實踐了董牧師的心願,在這次會議期間「放下武裝」,在友誼與信任之中經歷和見證福音。


願未來教會有更多這種彼此接納、允許敞開自己真實(軟弱)一面的文化,因為神聖的會遇、真正的連結,正是在這份真實中誕生。是我參與這次華福未來教會的最深刻體會。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