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rof Natalie Chan

營商事工 (Business as Mission) – 關我乜事!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 陳敏斯


營商事工 (Business as Mission) 1 一詞,自上世紀末出現, 在過去十多二十年,有很大的發展,特別在2004年洛桑運動 (The Lausanne Movement) ,營商事工高級研究員邁茨.圖內哈格 (Mats Tunehag) , 召集了「第一屆營商事工全球智庫」,從而結集《洛桑第五十九號專案報告》,為營商事工 奠下基礎。智庫不斷進行研究、發表了不少報告,在推動營商事工上不遺餘力。雖然營商事工發展迅速,但圖內哈格認為,發展還是有不少的落差,其中三個最大的障礙,包括概念界定、異象傳遞、教育和培訓2


概念界定 


自《洛桑第五十九號專案報告》後,營商事工的定義,有很多討論,但廣為接受的,通常包括以下元素: 

  1. 真正的、可行的、可持續的和有盈利的生意 

  2. 帶出天國目的、視野及影響 

  3. 在靈性、經濟、社會和環境上都帶來轉化,帶給上帝更大的榮耀 

  4. 重點放於在靈性、社會及經濟上都極度貧窮的社群和國家 



近年來,愈來愈多企業講求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但事工是 CSR+,加上屬靈層面,更全面的轉化。 


營商事工 (Business as Mission) 雖然包含 Business 和 Mission, 但卻不是: 

營商為宣教 (Business for mission):以營商的盈利支持宣教 

營商中宣教 (Mission in business):在營商中聘請非信徒,並找機會向他們作見證 

營商遮蓋宣教 (Business as platform for mission):借營商的 名義去從事宣教活動 


營商不是一個幌子,乃是建基於創造神學 - 上帝本身就是一個創造者和工作者。營商是一個神聖的召命,是在這方面有恩賜的人,對這個召命的回應,服侍世人,擴展上帝國度,使祂得榮耀。誠然,不是每個人都善於經營,要企業營利已非易事,更要兼顧對靈性、社群及環境的影響,可說是難上加難。 所以,這絶不是一個宣教士的兼職,而是需要全情投入,長時間工作,承受風險、失敗,有無窮的毅力、創意和 倚靠上帝的信心。 


做生意的,往往都要有獨特的視野,別人看到是問題,他們卻看到機會。有時,我們會形容他們的鼻子,是可以嗅到金錢的,帶領他們跑到有利可圖的地方。投身營商事工的,也需要有很敏銳的觸覺,但感應到的,不只是利潤,而是服侍對象在靈性、社會及經濟上的需要和可帶來轉化的機遇。 


異象傳遞 


營商事工雖然在過去十多二十年有很大的發展,但作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來說,這只是起步,異象還須更廣泛、更深入地傳遞到教會、差會和信徒群體,特別是商界領袖中。目前,教會的參予不大,主要是對營利有抗拒。教會和差會的運作模式,一向都是非牟利的,就如魚在水裏生活,不知岸上的生活如何,加上聖俗二分和神聖金字塔 (宣教士和牧師在上,從商的在下)的概念仍然根深蒂固,營商事工就更難進前了! 


營商事工並非一個新的概念,而是一個重新發現的旅程,就如馬丁路德「發現」因信稱義一樣4,上帝藉着不同的商業活動,為我們帶來福祉,滿足我們有世上各樣的需要。赫傑遜 (Richard Higginson) 在《信心、希望和全球經濟》一書上提到,憑着我們的信仰,營商可以透過 1) 刺激企業 2) 減少貧窮 3) 促進誠信 4) 確保可持續性 5) 培養門徒而形成一股正面的動力 (A power for good)。5


救濟並不是長線和有效滅貧的策略,過去數十年,非洲一直是較發達國家的接濟對象,但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有增無減, 反觀中國,一個曾經極度窮困但拒絕受接濟的國家,在八十年代開放經濟,令六億多人口脫貧。救濟很多時都令受助者養成依賴、漸漸失去尊嚴和生存技能,更衍生貪污和窒息民主發展。以人口敗賣為例,很多研究都指出,失業率高企的國家都是高危地帶。最有效的預防窮困,就是製造就業,將健全的生意帶到這些國家,幫助他們在經濟上的發展,在此,中小企的角色尤為重要。 


教育和培訓 


營商事工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研究、教育和培訓,都有極大需要。雖然坊間需有零碎的培訓,但目前仍未有大學或神學院教授這類課程,柏祺中心正在籌備,盼望明年可推出相關課程。智庫在2015年出版了《營商事工從業者之招募、訓練與部署》報告,研究他們的成功特質6 : 研究最初假設這三類人士,都有一些相同的成功特質,但結果卻顯示,宣教士的成功特質,跟商業專業人士是沒有重叠的,所以,在招募時要我們得特別留意,適合當宣教士的不 一定適合從事營商宣教,成功的商人亦然。營商事工從業者的成功特質,可以歸納為四大類:




報告中的被訪者,普遍認為準營商事工從業者,應具備的特質,包括堅毅不屈、受教、有團隊精神、謙卑和領受呼召。 他們大多都認為,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營商經驗,接着是跨文化經驗,很少認為神學訓練是必須的。可能現時事工仍在萌芽階段,他們是先頭部隊,比較倚靠個人網絡。如果運動要發展下去,教會、差會及神學院,必須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營商事工 (Business as Mission) – 我也有份嗎?! 


我們可能會認為營商事工只涉及少數人,並非主流,畢竟, 可離鄉別井去創業的,只是極少數的一群人 ,但我認為,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不只是給一少撮人。如果我們將大使命簡化為傳福音,那就是大抗命 (The Great Omission) 8,忽略上帝對人整全的關顧和作門徒的使命。就算你認為營商事工不是你的召命,你也可以在不同層面上支持、代禱、甚至招募。譬如下次你教會打算籌備短宣,有沒有想過也要探探當地營商事工從業者,多瞭解他們的工作和需要?!這個絶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事工,前線人員需要大量的支持和代禱,你可願意在這事工上有份?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10期 2016年9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註釋—————————————————————————————————————

[1] Business as Mission 一詞很多時都被譯作「營商宣教」, 但筆者選擇「營商事工」,跟智庫的官方翻譯一致,覆蓋較 廣的範疇。 

[2] Mats Tunehag, A Global Overview of the Business as Mission Movement – needs and gaps (Lausanne Resource Article: Sept 2008) 

[3] ibid 

[4] Mats Tunehag, Why Bother with Business as Mission, BAM? (www.MatsTunehag.com April, 2016) 

[5] Richard Higginson, Faith, Hop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VP May 2012) 

[6] BAM Global Think Tank, BAM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Deployment, Issue Report (July 2015) 

[7] ibid 

[8] Dallas Willard, The Great Omission (HarperOne, May 2014) 

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