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rof Natalie Chan

數碼巴比倫時代的「非常」牧養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 陳敏斯教授


在教新今年五月的普查發佈會中,胡志偉牧師以「弱不經風」來形容是次結果,因為無論在植堂、聚會人數、奉獻和其他重要指標上都延續了2014 年的頹勢。香港正值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實在不免令人感到唏噓。2016 至2018 年間, 平均受洗的人數為11,535 人,崇拜人數在2019 年卻沒有相應的增加,甚至下跌,雖然當中包括離港、逝世,轉到國際教會等個人原因,但也反映出有不少離開堂會的人。


「離堂會」的研究


「離堂會」的現象其實相當普遍,歐美國家在過去數十年都有類似的經驗,以至很多宏偉的教堂只淪為旅遊景點。本中心在2018 年末進行了相關的研究1,我們綜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結果顯示,在香港有超過20% 的人以基督教為其宗教背景,相對會眾跟人口比例的4.2%,沒有穩定返堂會的信徒實在為數不少2。我們的研究發現,這群信徒雖然沒有穩定返教會,但仍然有一定的信仰成熟度,並在不同層面上,持續表達信仰。研究也發現離開堂會的主要原因包括:教會令他們失望、不喜歡教會的文化、制度和感到教會脫節等。換個角度,對教會來說,其實這是一個跨文化的事工:如何再次跟離堂會者接觸、同行,並放下帶他們返自己教會的意圖。在多元和多變的城市裏,我們應當擁抱不同的信仰表達和聚會方式,有些離堂會者直言其堂會妨礙他們的靈命成長。我們並不需要強調某種聚會形式,重點是跟隨基督者的靈命更新。離堂會的日子,可能就是他們進入迦南之前的曠野,而上帝仍然帶領,從未離開3


找出和瞭解問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回應。不少社交媒體,充斥對教會不滿的宣洩和負面的批評,但要改變教會文化和組織,只指出問題和不足,或提出負面的批評,反而會削弱改革的善意和動力。因此,我們的研究,不單止尋求信徒離開教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探詢信徒願意上教會的原因;我們發現主要都是跟靈性( 讓我可以更親近上帝)、關係 ( 讓我在困難或憂傷中得安慰)及教導 ( 我認為講道對我有幫助) 有關,並非形式、設施或節目等。而在「離堂者」中,表示不會再上教會的只有5%,而會或考慮會再上教會的,竟佔95%。對我們來說,這絕對展示了希望。


年青一代活在數碼巴比倫 (Digital Babylon)


青少年流失的問題在是次普查更為突顯,75.7% 的堂會表示關注,而在流失課題上,亦以「信二代」最備受關注(50.1% )。當中主要原因包括青少年的學業壓力(59.8% )、堂會牧養支援不足(57.2% )、堂會未能回應青少年需要(49.4% )等。美國 Barna Group 過去十年在這方面作出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估計年青信徒的流失率達64%4。 他們提到現在年青人所面對的世界跟上一代截然不同。現在掌管教會的多在八、九十年代信主,那時的世界比較單純,還未有互聯網,就好比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一樣。現在的年青人要面對一個急速和複雜的世界-「數碼巴比倫」(Digital Babylon)5 :




要有效牧養這個時代的年青人,我們也要認清自己和堂會的盲點和限制。Barna 在數年前出版的 You Lost Me一書中,探討青少年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但在新作Faith For Exile一書中,轉個角度,研究那些在數碼巴比倫仍甘願作委身門徒(Radical Disciple ) 的年青人,並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以下的實踐6


1. 塑造有復原力的(Resilient) 的身份,經歷與主耶穌的親密

2. 在複雜與焦慮的時代,發展文化辨識力

3. 當孤立和不信任是常態時,培養有意義的跨代關係

4. 建立和激勵雄心勃勃的一代,培育聖召門訓(vocationaldiscipleship)

5. 積極參與抗衡文化(countercultural) 的使命,遏制「理所當然」(entitlement) 和自我中心的傾向



有些教會為了討好和吸引年青人,不但將福音的訊息淡化,更將青少年崇拜、事工包裝成另類的消閒娛樂。其實很多年青人並不覺得教會對他們要求太多,反而是期望太低7。當他們找到委身對象時,所展現的創意、堅毅和勇氣是驚人的,在過去一年的社會運動中可見一斑。誠然Barna 的研究在文化和處境上跟本地有異,但這些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研究方向。


社交媒體就是牧養和門訓的地方


是次普查是在反送中運動發生前(2019 年3 月)結束,加上近日的新冠狀肺炎,今時今日的普查結果可能會更未如人意,但在最壞的時候也是不得不思變的契機,Nona Jones 的新書 From Social Media to SocialMinistry 提到一個我們不可以不面對的現實,在美國三十五萬的堂會中,三分之二正面臨萎縮8,如果我們的目光只放在出席人數,肯定會感到沮喪。她本身是一位牧師,也有一份心愛的工作,但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在2017 年被Facebook邀請加盟,幫助教會和信徒在社交平台上發展社群。作為一位帶職在Facebook 工作的牧者,她深深體會到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 ,教會的興盛不在乎出席率,更重要是如何培育信徒。社交媒體就如昔日的廣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我們常常只當它是一種招徠的工具,而忽略了它本身就是一個牧養和門訓的地方9,網上絕對可以展現在以上提到讓信徒願意返教會的元素。Nona 在書中提到很多實例和靈活運用社交媒體的方法,策劃和訓練,譬如管理Facebook page 的不只是行政或IT 同工的職責,其實更是一位牧者的工作,因為所發放的訊息,建立不同的群組,提供合宜和及時的回應都是外展和牧養的一部份。新冠狀肺炎令我們不得不在這方面加速學習,充份運用這個契機,改變固有的看法和模式,在網上接觸更多慕道者和牧養信徒。


結語


我們在上一世紀見證着人口的大轉移,急促的城市化,教會必須積極回應,徹底改變宣教和牧養的模式。今時今日,這個轉移已從實體到網上。我們深信「城市化」和「數碼化」都是上帝的工作,促進福音的廣傳。我們不需要為實體教會的衰微而唏噓,反而更要跟隨上帝的腳蹤,積極回應和配合網上爆炸性的發展。「教新」的普查在過去三十年為本地教會、牧者及信徒群體提供十分寶貴的資料,幫助我們了解、反省和策劃。期盼將來的研究可涵蓋更多教會和信徒在網上的生態,以啟動和幫助教會在這方面有更積極的回應和更新。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21期 2020年9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1.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留堂會、離堂會」初步研究報告>城市心2019 年5 月,1-3 頁。

2. 許家欣<究竟香港有多少基督徒?> 城市心2018 年8 月,2 頁。

3.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離堂會」肢體盼望的愛與同行- 質性研究初步結果>城市心2019 年9 月,10 頁。

4. David Kinnaman & Mark Matlock. Faith for Exiles : 5 waysfor a New Generation to Follow Jesus in Digital Babylon.Barna Books, 2019, P. 61

5. 同上, 18 頁

6. 同上, 34 頁

7. 同上, 50 頁

8. Nona Jones. From Social Media to Social Minsitry – Aguide to digital discipleship. Zondervan Re ective, 2020, P. 4

9. 同上, 12 頁

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