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rof Natalie Chan

教會新型態 - 小教會、大使命?!

已更新:4月23日

陳敏斯教授


「弱不經風」是胡志偉牧師對2019年教會普查結果的評價。所有重要的指標顯示,香港教會明顯在走下坡。最令筆者注意的,卻是過去五年新增堂會的數目,只有18間(每年0.3%增長)1 ,是歷年新低。在某程度來說,新增堂會的數目是整體信徒增長的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


新教會為整體教會帶來更新和動力

Lyle Schaller 在教會增長的研究上提到 「百分之一定律」,即是每一個地區或宗派,如不能做到每年增加1%的堂會數目,整體人數便會下滑。要在一代間增加50%的信徒,每年的堂會增長,便需要有2%到3%。2  Tim Keller 也提到每個城市整體信徒的增長,不可單靠現有堂會的增長和更新,因為新堂會帶來新的意念,更有創意和多元的領袖,也挑戰現有堂會進行自我檢討和更新。長遠來說,也提供台階,讓更多人加入教會(基督身體)。3 了解到新教會的重要性,是次研究就嘗試探討這些新教會的型態和動力。以往新堂會的增長,主要來自宗派植堂及熱心的信徒,近年來植堂的數字大減,並已變成由堂會主導,但是,我們是次研究的對象,並非這類新堂會。


「小教會」的興起


受訪問的新教會都各有特色,服侍對象和使命都非常清晰,也十分靈活。他們跟傳統植堂最大的分別,是擴展的視野和向度。報告中提到的三間教會,都刻意維持簡化的架構,甚至沒有也無意在固定地點聚會,更不打算聘請全職教牧同工,很有「小教會」的元素。其實「小教會」運動在歐美已經醞釀多年,直至近年「名牧」陳恩藩牧師 (Francis Chan) 離開自己創辦的大型堂會 (Mega Church) ,建立小教會網絡 We are Church 才令更多人對此關注。究竟什麼是「小教會」?高紐爾 (Neil Colt ) 在教會3.0  (Church 3.0) 一書中將傳統堂會跟「小教會」作出以下的對比: 4 






後現代社會提供適合的土壤


高紐爾指出「小教會」並非新發明,反而更像初期教會的模式,所以那時的教會被稱為「教會1.0 」,但自從基督教由被迫害到成為國教,很多架構、制度才開始在教會建立,再經新教改革後,才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堂會,被稱為 「教會2.0」。「小教會」即「教會3.0」在後現代社會冒起,返璞歸真,也是對現代社會一些主要價值的質疑。今時今日,年青人渴望的信徒群體是:5


  • 重關係多於使命 (relationship over mission)

  • 重真實多於卓越 (authenticity over excellence)

  • 重經驗多於規範 (experience over proposition)

  • 重奧秘多於解決方案 (mystery over solution)

  • 重多元多於一致 (diversity over uniformity)

  • 重旅程多於終點 (journey over destination)


要瞭解「小教會」,必須轉移範式


「小教會」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特別在基督教受到迫害的國家,更是主流。所以「小教會」也有其他的名稱如「家庭教會」、「簡約教會」或「有機教會」,但她不是「小組教會」,她本身已是完整的個體,不從屬另一個更大的羣體。她着重的是信徒生命和成長,大家之間的關係及不斷的繁殖。但對一般慣於堂會生活的信徒來說,要理解還需要跨越很多的障礙,必須轉移範式。最自然的問題包括:沒有正式受訓的牧者,誰主持聖餐、洗禮和紅白二事?有誰作教導呢?還有財政問題和差傳等。由於這裏篇幅有限,要一一解答這些問題也不是本文的主旨,但在這方面的書籍和實踐已有不少,除了上述提到的教會3.0 ,其他主要著作包括有機教會 (Organic Church)、簡約教會 (Simple Church)、重塑教會 (Reimagining Church) 及微型教會革命 (The Micro-Church Revolution) 等,當然還有陳恩藩牧師的給教會的信  (Letters to the Church)。除了歷史、理論和神學討論,也有很多的實踐經驗和發展模式的分享;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本地最新著作,周榮輝牧師的「到處都是小教會」Heaveneleven Everywhere。



結語


2019年教會普查指出香港會眾人數只佔人口4%,6 雖然中心的研究指出香港有超過20%的人自稱是基督徒。7 本文並非否定傳統堂會的重要性,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大部份信徒是活在堂會制度之外,城市裏還有更大部份的人需要我們去得着。我相信「小教會」能發揮作用,為整個基督身體注入新的動力。多元的社會,自然需要多元的教會。雖然「小教會」在香港只是處於萌芽階段,但城市就是我們的實驗室,我們確實可以在這方面多作嘗試,我相信香港在過去兩年經歷巨變,現時的情況和土壤,這個模式的發展空間是極大的。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23期 2021年5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

  1.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 11

  2. Lyle Schaller, 44 Questions for Church Planters (Nashville, Abington, 1991), 12

  3. Tim Keller, Center Church: Doing Balanced and Gospel-cent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2), 358

  4. Neil Cole, Church 3.0: upgrad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0), 10, the above has been simplified to highlight the key features.

  5. Ibid, 29-41

  6.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 26

  7.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究竟香港有多少基督徒?(城市心 2018年9月 第15期)

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