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r Otto Lui

後全球化下教會使命再思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近年信徒群體面對社會轉變帶來的衝擊,直接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足,對聖經真理的應用不到位。今日國際宣教會議中討論的議題已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轉移到「後全球化」(Post-Globalization),甚至「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福音策略。華人教會似乎還未對這些變化感興趣,其實,教會使命千載不變,要變的是實踐使命的方式與策略。


全球化與「世界是平的」


我們現正身處一個怎樣的世界?廿一世紀開始便討論全球化:科技與經濟發展帶來不少便利,如遠遊成本下降,網絡傳訊急速增長,不論你在地球的哪一角,我們都可以輕易連繫。當親友在北美生病,不一會,身處亞洲的親友便得知病情嚴重,第二日便可以飛到他/她那裡,進入病房探望對方。


這是全球化下的生活實況,不少人看到全球化的好處,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而出門更是又便宜又便利,外遊早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過,《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佛里曼警告西方讀者,在享受全球化的便利同時,危機就是你會失去獨特性。當不少工序都會外判給中國或印度工人,有一日可能連該行業的核心能力都可以外判時,還剩下甚麼不可或缺的?當西方與非西方在科技與經濟方面的分別越來越少,世界便變平了,沒有誰會比誰更優越。


資訊流通量與速度空前快速,對教會的影響又如何?若教牧同工的身份是「真理的守護者,而「核心能力」是在解釋聖經及神學立場闡釋,那麼,今日這地位受到相當的衝擊,甚至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信徒今日可以從任何途徑獲得聖經的解釋及神學論述,若與教會甚至宗派神學傳統不同,面對爭議事件便顯露無遺。


以過往幾年的社會事件所引起「政教關係」的爭議為例,不同宗派對社會參與、跟政府的關係定位早有論述,也許因為過往沒有迫切需要,信徒甚至教會領袖並未重視教關的教導,以致出現同一堂會也有不同立場。彷彿這刻香港基督教界只有跟政府的距離來量度不同神學立場,若是這樣,教會也變「平」了。


回到佛里曼對世界變平的看法,他提出,要不被淘汰,便要勇於面對開放,要繼續做夢,並且努力付諸實行。教會是否也可參考?


多極世界的衝擊


當教會仍未覺察全球化與福音使命的關係時,世界已走向多極化(Multipoliarization)。提出這觀點的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從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角度斷定全球化已死,代之而起的是世界進入多極,即不是一兩個國家或經濟體可以主宰全球發展。全球化的代表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已不能一呼百應,各國均有自己的盤算,才決定會否跟從這些組織的議決。全球至少分為美洲、歐洲和以中國為主軸的亞洲三大陣營,在同一陣營的不同國家也有不同計算。此外,還有俄羅斯和印度,這些國家或地區在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福利與科技發展等並不相近,各自對不同領域均有一定的盤算與影響力。加上這幾年極端民族主義,以及疫情的衝擊,全球協作的空間似乎已起了很大變化。若全球化代表了劃一標準,讓全球不同國家都遵守,多極化則代表各自擁有自己的標準而互不妥協,長久協作便難以發生。


進入到民生領域,因應網絡媒體大行其道,需要查找資料來源,發現「事實」並不只是某一些專家的工作,民眾的高度參與讓傳統的「權威」也備受質疑。這兩年疫情的反覆,不同國家對控疫措施的失效,正突顯這是不信任「權威」,重視自我感受與價值判斷的時代進入另一高峰。沒有「權威」也許代表了更多自主,世界是否變得更安全卻未可知。世界變平後,如今變得流動,多變及難以預計卻是肯定的。


在這情況下,教會如何一邊聆聽世界的呼聲,另一邊聆聽神在這時代發出的呼喚?


不斷查找真相


這時代背景下再思教會使命,先要重建屬靈領袖的權威。這是沒有權威的年代,教會內也再沒有公認的「時代先知」。權威並不是來自領袖的地位與名聲,也不是來自學者的數據,而是建立在嚴謹實踐使命的態度。在這真相迷糊的時代,查找真相的精神是領袖重新贏回信任的一步。可惜的是,不少教會領袖卻疏於驗証真相。


以全球基督徒人數是否正在萎縮這問題為例, 按洛桑運動的結論是歐美的信徒人數持續下降,非洲、南美洲及亞洲持續上升。由這角度看,基督徒人口比例是由北半球轉到南半球,在西方轉到東方,在全球視角下,不一定是萎縮。又以基督徒受逼害為例,有論者認為基督徒受到伊斯蘭教的逼害相當嚴重,但不同的數據卻說,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面對來自政府的限制,同樣是增加了。因此,作為領袖花功夫多方求證後才表達,似是理所當然,但過去卻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忽略。


賦權小型團隊


贏回信任才能建立彼此信任的團隊。特別是在多極世界下,沒有任何組織能憑一人之力來力挽狂瀾。既然世界多變,我們更需要多元化的團隊,以真正的賦權,容讓他們發揮所長。不少團體都會說建立團隊,但若只是一人領導,其他人跟從的模式,並不是賦權的團隊。


賦權團隊的形態,表現在團隊決策上。決策過程並不是透過簡單少數服從多數的共識,而是經過建設性的爭議達成的。不少研究均指出,團隊的多元性雖然帶來不少溝通上的困難,但領袖若花心力在團隊身上,不單自身的盲點可以被其他人補足,團隊會因此而更投入,在過程中更能應對危機帶來的挑戰。


建立團隊應由小開始,人數少之餘還要由簡單任務開始。今日訊息多而雜,教會及社會的需要很多,因此更要多方人才,在各自領域發揮所長。持續面對逆境需要信任,透過小型協作,信任基礎才得以鞏固。


多元在地使命


教會未能回應城市的需要,是因為內部活動太多,也沒有深入「閱讀」所身處的城市環境。在全球化的帶動下,只要你願意,隨時也可到全世界近乎任何角落參與宣教。而到了今日,不用出門遠行,也可在本地實踐跨文化宣教。


早在2010年,洛桑福音會議在南非開普敦召開前,猶太裔學者扎雷茨基(Tuvya Zaretsky)已提及「散聚宣教學」(Diaspora Missiology)。今日城市教會面對的人口,已不獨是本族本鄉的同文化鄰舍,隨時遇上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經商、留學、難民及種種基於不同原因的移民,教會也應就這新環境,調整福音策略。差傳已不只是「差出去」,還有那些來到我們家門前的新鄰舍。


因應疫情,國際往來雖然大幅減少,這也是最好的時機,認識本地不同社群的需要。除了較多教會關注的貧窮人口,還有數十萬的少數族裔,以及新來港人仕。他們均散落在香港不同角落,教會若願意,總會接觸到這些福音對象。與此同時,網絡社群也是今日移民潮下近在咫尺的群體,除了可持續關心已移居海外的肢體外,透過他們也可把福音帶給他們的鄰居。教會可以考慮設立不同的使命小組,重新檢視誰是上帝交給我們的鄰舍,為這使命訂定新的福音策略。


總結:回想與持守


信徒群體的核心使命是傳遞整全的福音。整全的意思包括身體與靈魂得贖,要達到此目的,需要信徒群體多方參與及協作。包括不同規模的堂會和個別信徒組成的機構,甚至散落在不同職場群體的小組,從而有效整合神給我們的資源,來回應遠近鄰舍的需要。


對神開放,相信祂透過「我」以外的團體做新事,也許是今日華人教會需要擁抱的態度。對神開放,也包括聆聽世界的呼喚,當然我們不應跟著世界潮流走,但先聆聽才以聖經真理回應,卻是面對多變時局所需要的習慣。


面對後全球化時代,回想信徒群體應有的使命,持守神早已給我們的召命,才能有效調整策略,延續及擴展神國。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25期 2021年12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

  1. 湯馬斯.佛里曼著,楊振富、潘勛譯,《世界是平的》(台北:雅言文化,2005),211-221頁。

  2. 佛里曼,398-399頁。

  3. 麥可.歐蘇利文,《多極世界衝擊》(新北:聯經,2020),104-105頁。

  4. Gina A. Zurlo and Todd M. Johnson, “Is Christianity Shrinking or Shifting?” Lausanne Global Analysis 10, no. 2 (March 2021).

  5. 如專門研究受逼害教會的機構「敞門的門」提出每八個基督徒就有一個被逼害。參“Christian Persecution,” Open Doors, accessed October 13, 2021, https://www.opendoors.org.hk/en/christian-persecution/.  而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則表示對各類宗教信徒,包括基督徒的逼害正減少,反而政府對宗教活動,包括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限制卻增加了。參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on Religion Remain at Highest Levels in 2019, Social Hostilities Decline,”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October 8, 2021, https://www.pewforum.org/2021/09/30/globally-social-hostilities-related-to-religion-decline-in-2019-while-government-restrictions-remain-at-highest-levels/.

  6. Lauren Landry, “Why Managers Should Involve Their Team in Decision-Making: HBS Online,” Business Insights - Blo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March 5, 2020), accessed November 27, 2021, https://online.hbs.edu/blog/post/team-decision-making.

  7. 詳細討論可參考:Tuvya Zaretsky, “Glocalization, Diaspora Missiology, and Friendship Evangelism,” Lausanne World Pulse Archives, accessed November 29, 2021, https://lausanneworldpulse.com/themedarticles-php/1280/05-2010.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