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r Matthew Lui

學以致用.實踐神學

已更新:4月23日

呂宇俊博士

溫哥華基督教沐恩堂堂主任


回想在2021年底時,修讀伯神教牧學博士的最後一科 ――「LAB 2」,此科鼓勵我們視「城巿」為一個「實驗室」,教導我們如何運用「神學」的視覺觀察身處的城巿,並把神學「實踐」以榮耀上帝及學以致用。那時身處溫哥華牧會的我,準備在2022年1月轉換工場,到另一教會事奉。那教會已有四十年歷史,正面對世界和北美部份華人教會面對的困境。有關世界性的困境,當然是新冠疫情;而北美華人教會正面對年青人流失、會眾老化、年輕牧者短缺等問題,有些教會更因為未能掌握多媒體科技,以致在疫情期間被迫暫停崇拜。我快要牧養的教會,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疫情來襲時,教會唯一的牧者退休、沒有網上崇拜,也沒有懂得多媒體的事奉人員,因此二十位平均年齡已超過六十多歲的會眾,要參與其他堂會的網上崇拜。


上課時,我與各人分享此情況,陳敏斯教授和呂慶雄博士便鼓勵我,指出既然上帝給我安排在此時、此刻、此城巿牧養,那就把過去幾年所學的神學,祝福這城巿。感謝主,當我把這幾年在神學院學到的,特別是把博士論文的研究,應用在溫哥華牧養的教會時,真的能「學以致用」,不斷看到神的帶領與恩典。由閒置的教會,到充份運用的教會、由投閒置散的信徒到全民皆兵;聚會人數由只有20人,到執筆時的主日,有96人聚會;由沒有網上平台到現在能接觸世界各地的網絡事工;由平均年齡六十以上,到今天有大專團契、職青團契、短宣小組等等。為何在一年間(上星期剛剛是實體崇拜一周年)會有這麼大的轉變?除了上帝的祝福,便是我們一班信徒領袖,落實執行保羅的神學認信 ⋯⋯ 



不受地域限制的「城巿轉化」


我的畢業論文研究的題目是「從轉化式學習理論探究『個人與堂會』的轉化歷程:以旺角宣道堂為主要研究對象」。在一年多的研究後,得出一如 John Swinton所言的「質性研究者應把描述盡量清楚詳細,盼能讓往後的研究者探索能建基於已有資料,從而產生一範式(model)及能轉移的架構(transferable structures)。」1 感恩!在研究過程中不單為宣道堂,更為被她帶動也能轉化的教會,產生相同的「範式」。


我來到沐恩堂時,一位八十多歲,最年長的會友跟我說:「呂傳道,我哋沐恩唔知點解,就係『留唔到人』,也沒有年青人。」故此我求神給我智慧,如何能「凝聚與承傳」。




我想,既然我在香港看到很多教會有震撼的轉化,為何不把我的研究應用在溫哥華的教會呢?


感恩!在沐恩堂,無論執事或信徒,都很願意堅持「一家教會」的認信。因為這認信,我們所做的就不單是為「沐恩堂」,而是為神的國度。耶穌基督是頭,我們在地上的每一間堂會只是聽候「頭」的差遣。當我們有了這認信,我們做任何決定也以這「保羅神學」為基礎,我們做所有決定也就非常「容易」。例如,我們關顧新移民時,不會考慮他們是否能夠回到「沐恩堂」才給予幫忙。我們只是單純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當大家看到那「模式」中的「深耕細作」部份時,就提醒了我們要關顧身、心、社、靈。因此,我們關顧新移民時,會由接機開始,以至搵屋、搬屋、搵工、搵車、搵教會等等,我們甚至曾在凌晨1:30到機場接機。感恩!執筆的時候,有執事跟我說:「真開心,有一位留學生請我幫他搬屋。雖然我沒有力氣,但他願意找我,我也樂意協助。」感恩!這類的車載事工,已由只得我一人承擔,到今天執事、信徒領袖、到埗不到幾個月的新移民,也投入這關顧事工中了。



當我們願意一步一步走進社區、關心身邊的靈魂時,他們便願意來到教會,教會弟兄姊妹看到他們需要時,同時也看到上帝的作為,也看到教會的需要。現在雖然我們教會只有八九十人,但真的是全民皆兵,每位弟兄也參與了不同的事奉。


我們也一同經歷轉化。盼望我們教會及更多不同地域的教會,都能夠同歷靈命、觀念、行為的轉化,並持續下去。我深信,城巿轉化是不分地域和空間的。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29期 2023年5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

  1.  John Swinton, Practical Theology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 43-45.

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