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r Otto Lui

堂會外的聖徒相通 - 回應「離堂會」現象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香港到底有多少信徒?這是兩年前針對香港教會作研究,第一個想了解的問題。我們得出的結果是,信徒約佔這城市近三成的人口。當中超過兩成沒有固定返教會的,又是怎樣的基督徒?這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也是「留堂會、離堂會」研究調查的目的。


研究結果出爐,教會領袖可以如何回應?


首先,在教會穩定聚會者,需要改變想法,接受不聚會者,也可以是很屬靈的。我們得承認,教會辦培育信徒的課程與活動,並不是帶動信徒屬靈成長的唯一專門店。信徒靈命成長可以透過神學院、機構、網絡、甚至個人對大自然默想、運動的操練與神對話,反思生活經驗、感受與神同行的喜樂。我們需要謙卑,像昔日保羅在哥林多宣教一樣。神勉勵他放膽宣講,因為城中還有許多屬神的人,而保羅不認識的(徒十八9-10)。同樣,我們應該相信,神會使用教會沒有的方法,引導屬祂的人,教會舉辦的活動適合某些人,而不是全部信徒。


教會的使命是建立門徒,但若沒有建立門徒的專利,教會領袖該如何為教會的使命及相關事工重新定位?


信徒培育的目的,不是滿足教會事工部門的需要。教會有不少恆常活動,需要大量事奉人手,如敬拜隊、佈道隊都需要相關訓練。雖然這些訓練,有助信徒透過事奉成長,也能助人成長,但他們各自在工作與生活上如何落實信仰,如何面對掙扎,才更需要扶助。信徒培育的目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活出信仰,這是入世的、生活的、宣教的門徒培育。


牧者並不是一間堂會的牧者,而是一個社區、多個群體的牧者。你的羊在這社區中掙扎求存,就如魚缸的水受到污染,無論你如何裝飾魚缸,或多買一些珍貴小魚,牠們也不能生存,也是徒然。如果社區充滿問題,不管你在教會,如何努力培育信徒事奉,當信徒回到工作環境,也不能活出真門徒的生命。結果,不是活得虛假,便是離開堂會。


因此,一牧區不能單以一位曾受神學訓練的同工負責,而需要一個包括牧者在內的牧養團隊。這其實不是新的概念,使徒保羅建立的教會,到處建立門徒,有一邊工作一邊事奉的百基拉與亞居拉,由這對夫婦建立的學者亞波羅。有專業人士路加醫生,也有專職牧者提摩太與提多。更有原為奴隸的阿尼西謀和他的家主腓利門。教會的大門是為不同人打開的,牧者並不能認識所有階層人士的身心靈需要,多元化的牧養團隊才可做到。今日香港有不少金齡信徒的牧養與事奉裝備,他們是否可以成為這多元化牧養團隊的成員?


另一方面,已有穩定教會生活的,不必以「挽回軟弱者」的心態來看沒有穩定聚會的信徒。他們不一定比你「軟弱」,據調查結果所得,部份沒有教會聚會的信徒,照樣讀經、祈禱、思想神。他們有人認為,返教會反而阻礙他們與神親近。


不勉強他們返教會,並不代表不能與他們「聖徒相通」。信徒團契在職場相當活躍,部份沒有固定教會生活的信徒,就是在這些職場團契中成長的。「離堂會」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牧養不到位。有時不一定是牧者的問題,也許是因為信徒間太因循,聚會分享太表面及公式化,沒有認真深入對待生活中的掙扎。也許,熱心的牧者或屬靈長輩,可以考慮到這些職場團契,做送「外賣」式的牧養,或協助他們成立職場團契,不必介懷這是否堂會內的事工。除了按行業類型劃分外,也可以按工作地區、生活地區、校園等,凝聚當中的信徒,開展不定期的聚會。


堂會牧者可能即時想到,教會事工已很忙,執事們也不一定接受牧者參與太多堂會以外的事工。的確,事工多,沒有空間處理「其他人」的事,這不就是近年我們討論的「節目型教會」、「教會內聚」等問題嗎?要突破,需要由教導開始。


「到位」的牧養


聖經中的教會,是以城市為單位,而不是堂點、宗派或社會階層。如約翰的啟示錄更是一次過寫給七個城市的教會,而約翰對各城市教會的問題瞭如指掌。可見城市的牧者,需要明白信徒身處的社會環境,明白他們的掙扎,才能有「到位」的牧養。教會是屬於這城市的教會,對這城市的需要敏感,本是教會使命的基礎,教導信徒領袖明白堂會以外的事工,其實是大使命的一部份。少辦內聚型的活動,對信徒來說,並不會虧損靈性;動員牧者與信徒領袖一起進入社區,留下空間讓他們關心職場或社區朋友,在社區中關愛未信者便是福音,結連「離堂」者也是福音。


固守原有事工不願改變,擁抱傳統而忽視這城市的需要,其實是否重蹈當日法利賽人的覆轍?對於基督愛人的道理只能講而不能行?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17期 2019年5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