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r Otto Lui

基督徒領袖視野的更新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領導力培訓學院院長


多年前讀到斯托德( John Stott)的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1,當時便已被他對社會時局的認識與屬靈洞見吸引。雖然該書出版了四十多年,但書中討論的內容由世界性戰爭與經濟問題,到個人的婚姻倫理等都有涉及,其中的洞見到今日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結語一章篇幅最短,但也最關鍵,焦點是提到基督徒領袖的問題。斯托德第一句便指出當今缺乏領袖,並不客氣地指出,不少領袖在「瞎子領路」,即缺乏屬靈視野的領導。他提出屬靈領袖應有的條件,又認為領導是有不同程度的帶領。領袖不應只是某一小群在高位的政、經巨人,堂會牧者、老師、家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帶領的職能。因此,面對世界各種難題,需要各領域的領袖站出來。最後他更提出神都給我們不同的領導角色,祈求神給基督徒明確呼召與異象,站在合宜的崗位一同面對世界的難題2


今日仍然缺乏屬靈視野,又願意不斷更新成長的領袖。


對領袖與領導的誤解


不少人仍認為只是某一些特別的人在高位才是領袖,領導是他們的責任,與我無關。於是面對問題時,觀望及談論的人多,行動的人少。學術界早已探討跟隨者(Followership)對領導的影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跟隨者可以成就好領袖,也可釋放領袖的破壞力,成為毒性領導(Toxic Leadership)或壞領袖。


其實,若果領袖只是某些擁有崗位和權力的人,領導便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近年筆者在不同場合都強調「信徒皆祭司」,人人皆可為領袖,只要你有意願與行動去影響別人的成長,便是領袖——幫助別人建立與神的關係並正面地成長便是屬靈領袖;幫助別人在職場成長發揮正面影響力便是職場領袖。香港的社會經驗好像已培養我們不再相信強人領導,但其他國家與地區的華人,仍深信不疑神會揀選「別人」成為強人,帶領我們再創新路。筆者不禁再問:為何仍需不斷重複強調這講了多年的「真相」?到底我們心底裡是依賴還是抗拒強人領導?


對聖俗二分的堅持


只需要在網上搜尋「聖俗二分」,不難發現數千篇評論的文章,都說這是誤解、錯誤,都說它不對,最正面的討論只說是「漸漸打破」。「聖俗二分」的觀念,是把世界事務分為屬靈與屬世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我們當然不應貪愛世界,不應只愛世界而不愛上帝。但全世界都是神所造的,人的智慧也是神所造的,因此生活也可以是很神聖的,工作也可以是事奉。


洛桑世界宣教大會早已確認聖俗不應二分,這對鼓勵信徒在職場發揮影響力只是障礙3,可是,多年來這觀念仍深植教會文化。不少教牧表明,在堂會內服侍才是神聖的事奉,家庭、工作,甚至機構的屬世生活與工作,就算是事奉也不及堂會內(心目中的聖殿)事奉那麼神聖。其實,神呼召人事奉祂,按著神的心意工作,本質上並沒有分堂會內外,不是作宣教士、牧師傳道才是神聖的全職事奉,不管你在哪裡做甚麼,只要是按神心意便是事奉4。 香港近年的移民及退休潮直接導致堂會內的事奉人手不足,仍堅持要信徒放下或放輕「世俗」工作,在教會事奉才合神心意,未意識到這種聖俗二分觀點如何阻礙基督的身體健康全面地發展。可知道,信徒在生活或工作中比在堂會內接觸更多未信者,他們若能活出更好的見證,也是神聖的事奉。


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教會面對的問題,多是「世俗」的問題,如人事、管理、發展策略等;而宣教與社區福音事工的推動,又多需要「世俗」的社區政經關係與城市現狀的研究。因此,不論是內部還是對外發展,也不能忽略「世俗」學問。喜見近年更多神學院以實踐神學角度來探討教會發展模式,也見更多機構重視實証研究,能更全面認識、反思討論及提出符合信仰傳統及時代需要的事工策略。


二元思維以偏概全


然而,「聖俗二分」的背後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長久以來,基督教的排他(exclusion )與這種思維息息相關。我們雖不贊同後現代思潮中反對絕對真理的存在,也不會擁抱絕對的多元主義。善與惡當然是對立的,堅持基督以外別無拯救也是不容質疑的,但不是世上所有教會以外的「其他」都是邪惡的。這也是部份堂會甚至宗派抗拒革新的原因。他們認為教會傳統都是好的,堅持原有做法如崇拜禮儀、管理組織架構,甚至開會模式習慣都是不應改變的良好傳統。相反,新環境帶來新做法,卻是不屬靈的,都應予以否定。有教會在疫情期間(超過一年)抗拒網上崇拜,認為只有現場崇拜才是真正的敬拜!又如剛才說重視信徒生活也是事奉,便被視為否定堂會內事奉的需要、推出現代詩歌敬拜,便等如否定聖樂傳統、贊成某人的方案,便被視為否定另一人的建議⋯⋯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


另一例子是近月我們探討「斜槓」(slash)牧職現象,便有即時的反應說,不應取代或否定全職牧者的價值。但提出討論的原意是介紹一個已存在的現象,探討是否在這時代牧養方式的可行性,討論結果可以是合適、不合適或某條件下合適現在香港處境的牧養方式。最後的結論也可以是全盤否定這種選項,但肯定不是取代或貶抑全職牧養的傳統。


判斷、決策與執行


有效的領導包括判斷力,有效決策與執行力。


一個人的判斷力源自他/她的思考方法,二元對立的思考便帶來以偏概全的判斷。偏見甚至偏執主導的決策者,既不能兼聽不同意見,更不能兼容不同觀點,更大的問題是不能凝聚有心有力的團隊,在這多變的時代中又如何能作出最適切的決策?再好的策略若缺乏強而有力的執行,只會流於空話。


多年來我們不是沒有聽過所謂的救世良方,只是今日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沒有一個人能擁有所有資訊、能力及資源,去研判問題的癥結,更不用說解決問題。若沒有適時及靈活的決策和強而有力的執行團隊,再好的良方也只是理論。也許因為大家都曾經體驗過不少領袖提出一些不能兌現的承諾,以致今日有能力者不願站出來,就算有人站出來帶領,跟隨者也不相信他/她能兌現承諾——除非自己的意見被聆聽,或自己有份參與。應對今日領袖荒的良葯,可能是要透過建立願意不斷更新轉化的領導團隊,才能避免偏執的領導。


結語:由個人到團隊領導


前文提到當斯托德說基督徒領袖起來回應世界的需要,他所指的是神在社會上不同崗位中興起的門徒,堂會內外的領袖均有其不可取代的角色與貢獻。神不會只興起一個人作領袖,雖然某些人會站在台上高呼吶喊,也有些人在台下默默耕耘,事實上他們彼此依賴才能帶來轉機。事實上,斯托德本人能在上世紀便提出這跨越年代的洞見,是因為他身邊有熟悉不同課題的朋友,透過聆聽與不斷的交流學習,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視野,啟發無數基督徒領袖樂意跟隨。


如此,我們更明白,屬靈領袖的更新,需要持續不斷透過團隊相互學習與互補,才能在我們身處的城市帶來屬天的盼望。


----------------------------------------------------------

  1. 筆者手上的是1990年的增修版,第一版是1984年由William Collins Sons & Co. Ltd (London)出版,而今日流通的是2006年由Zondervan出的第四版。最新的中文版是:《C型觀點:基督徒改變社會的行動力》(台北:校園書房,2009)。

  2. 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 pp. 367-380.

  3. 原文可參:https://lausanne.org/statement/ctcommitment

  4. 斯托德提出,使徒行傳選召執事的經文,「事奉」(diakonia)並不只限於教會牧職人員的工作,那只是事奉的內容和方式不同。《心意更新的教會》(台北:校園書房,2012)頁66-71。 

7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