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rof Natalie Chan

在「一無所有」和「可能性」之間,與青年人站在一起

已更新:4月23日

作者:陳敏斯教授


「太多基督徒認為他們主要的呼召是提供答案。但更好的服事可能是提供一種語言和一個靈性上的有利位置來探索我們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大多數答案的問題是 ......它們通常是由那些未跟問題相處得夠的人提供的。」Douglas John Hall



懷疑是信仰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


其實,年青人着重反思,不甘於接受「二手信仰」的既定答案,是最自然不過的,甚至可說是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著名神學家詹姆士·福勒 (James W Fowler) 提出信仰發展的不同階段1,年青人正經歷由第三個階段 「綜合與形成慣例的信仰」 (Synthetic-Convention Faith) 到第四階段 「個人與反思的信仰」(Individuative-Reflective Faith) 的過渡。前者傾向忽視信仰受到挑戰而發生的衝突,因為這對其信仰身份構成太大的威脅;後者則以焦慮和掙扎為特徵,因為他們為自己的信仰或感受負責,信仰也呈現更大的複雜性和細緻的差別,思想更開放,容許不同信仰和傳統碰撞而產生更多的衝突。反而我們要問的是,牧養年青人的是否已邁向成熟,成功過渡到第四甚至更高的階段。服侍年青人的可能要在這方面作更大的反省,將他們的掙扎看為成長的契機而不急於給予答案,反而與他們一起懷疑,一起探索並一起成長。


圖一: 詹姆士·福勒 (James W Fowler) 六個信仰發展的階段



神學必須要搔到癢處


著名實踐神學家/青少年牧者路恩哲 (Andrew Root) 在其著作《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訴說了一個故事:一位正在唸神學的青少年牧者賴恩突然大發熱心,覺得青少年事工只着重活動而缺乏神學。所以決定在夏令營中加插神學講座,他侃侃而談接近一小時,內容充滿艱澀和抽象的神學概念。一如所料,大部份年青人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自顧自的交談或分心做其他事情。賴恩不明所以,跟團隊分析「失敗」的原因,團隊為了安慰和鼓勵賴恩,只說年青人的表現不一定反映他們沒有得着。於是賴恩決定堅持,因為神學實在太重要,就算他們不願意聽他也要繼續講。最後,一位較年長和有智慧的志願者哉絲淡淡地說:「可能不是他們不關心神學,只是我們今晚所表述的不是神學。」2


路恩哲想帶出的是,神學必須要搔到癢處,正視青少年面對的問題,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但卻不止於此,更重要是,如何跟他們以神學的角度,思考和經驗他們遭遇的一切。青年牧者的角色不是給予答案或教導「對與錯」,反而是在與青少年建立深厚關係的同時,一起正視生命的無常、種種荒謬、痛苦和失落,也一同想像終極的盼望,並讓它具體地影響看似無望的現況。中心的研究也顯示「逆境和挑戰」其實是最能幫助靈性成長的個人因素。


現實的危機是建構神學的開端


路恩哲提到現實的危機 (Crisis of Reality) 是建構神學的開端,透過危機,我們觸碰到很多生命上的終極問題,如身份、存在、時空和永恆等。所以年青牧者的重任並非設計活動,而是與他們同行、正視現實的危機,透過與場景 (Context) 及傳統 (Tradition) 的互動,引導他們學習以神學的角度,發現每個生命處境中的信仰含意,體會上帝的真實,祂的臨在和工作。


圖二:實踐神學及現實的危機3


上帝若即若離?


中心的研究發現青年信徒的另一個靈命特質是感覺到上帝的不一致 (inconsistency) ,有時感覺到祂的大愛和包容,但有時卻覺得祂冷漠、遠離。福音派教會比較強調肯定的進路 (via positivia),期待神的同在、啓示、隨時的經歷、和有把握的認知。但上帝也是一位深不可測和靜默的神,甚至很多時也是隱藏或「缺席」的,只能在否定的進路 (via negativia) 去了解祂,透過「荒涼」去經歷祂的存在。依納爵在「神操」中細緻描述自己的祈禱和屬靈經驗,指出每一位信徒都會經歷靈慰 (Consolation) 和靈枯 (Desolation),前者覺得和神親近,而後者則剛剛相反。


靈慰 (Consolation)

靈枯 (Desolation)


充滿信望愛

缺乏信望愛


感覺跟神很近

感覺離神很遠


平安與寧靜

厭煩與冷淡


偉大的渴望

恐懼與擔憂


透明

暗藏秘密


圖三:靈慰和靈枯的特徵4


根據「神操」5,靈枯的原因當然包括我們靈修時的冷淡和疏懶,但也可以是神在考驗我們,看祂不賞豐富恩典及靈慰時,我們究竟有何價值, 在事奉、讚美祂上能進步多少。 更使我們認清並深深覺悟:獲得及保存虔誠、熱愛、熱淚,和其他靈慰, 並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神的禮物和恩典。 這樣我們不至心懷驕傲及虛榮,把虔敬和靈慰的其他特質,歸於自己而自豪。 


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和回應靈枯,「神操」提到,首先是在靈枯時千萬不要做任何重大改變,卻要堅強地持守這次靈枯之前, 或上次靈慰時,所定的志向和決心。此時反而是努力加強改善自己的契機,例如加增祈禱、默想,多多反省自己,並用適當的方法多作主工。上帝的恩典總是足夠, 靈枯總會過去。靈慰和靈枯就如海上的順逆風,一個有經驗和技巧的舵手,不論順逆,也能將帆船駛到彼岸,最擔心的反而是沒有風呢。

 

當然,對於年青人來說,要明辨自己是否「靈慰」或「靈枯」也是絶不容易的,而「神操」也必須要在屬靈導師的陪伴下進行。畢竟靈命培育是不可以速成或大量生產的。這樣的陪伴在一般堂會可能還未成氣候,但如果我們認真培育青年人的靈命,細水長流、默默的陪伴是絕不可少的。


結語


青年信徒的靈命正邁向成熟, 十分需要空間和引導,讓信仰跟他們的生活接軌。他們不容易接受既定的答案,但卻十分需要陪伴和同行,提醒他們神的同在和工作。正如路恩哲所說,十字架不是靜態的,它代表勝利,但也代表限制和死亡6。路德的基督是永遠願意回到祂的十架、祂的墓穴、祂的地獄、在哪裏與我們相遇7。他認為服侍青年人,就是與他們一起尋求與被釘的基督相遇,在一無所有 (Nothingness) 和可能性 (Possibility) 之間,與他們站在一起8



(原載於伯特利柏祺城巿轉化中心《 城市心》 27期 2022年9月,承蒙作者同意,於此轉載)


---------------------------------------------------------------------------------------------------------------------------

  1. James W Fowler. Stages of Faith-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HarperOne; Revised ed., 1995)

  2. Andrew Root & Kenda Creasy Dean. 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IVP books, 2011) location 901

  3. Andrew Root & Kenda Creasy Dean. 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IVP books, 2011) location 1103

  4. Mark E. Thibodeaux, SJ. God’s Voice Within – The Ignatian Way to Discover God’s Will. (Loyola Press, 2010) P. 56

  5. St. Ignatius of Loyola (Author), George Ganss SJ (Translator). The Spiritual Exercises of Saint Ignatius. (Loyola Press: 1992)

  6. Andrew Root & Kenda Creasy Dean. 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IVP books, 2011) location 1563

  7. Douglas John Hall. Lighten Our Darkness. (CSS Publishing Co., 2001) p. 116.

  8. Andrew Root & Kenda Creasy Dean. 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 (IVP books, 2011)  location 1563

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