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r Ben Wong

「使命空間」實踐之旅

已更新:5月7日

Ben Wong 王緯彬博士

Theo Texture 設計公司、Blank_Space 藝術共享空間創辦人


「使命空間」是將神賦予我們的使命 missio dei,在生活空間裏面,有創意地實踐出來,轉化文化,影響生命。



回望這幾年,我自己和身處的城市,都經歷了莫大的變化。


在 2002 年,因為當時任職的公司倒閉,在沒有太多選擇之下,決定開辦自己的建築設計公司。由於經濟低迷,科網股爆破、911、SARS 等接踵而來,在城市裏面可以找到的設計項目,基本上是少之又少。相反,當時許多堂會都在不斷增長,購堂、擴堂和植堂,比比皆是。在神的恩典引領下,讓我的公司找到一個獨一無二的市場定位,就是為教會做設計和裝修工程。我們開始參與不少教會項目,每年平均都有十單以上,公司慢慢便成為了教會設計的專家。


多年來,我明顯地察覺到一般堂會的問題:就是平日的空間閒置,用量十分低,很多只是每星期開放週日崇拜,使用幾個鐘頭而已,實在浪費神給我們的土地禮物,更談不上做一個好的管家。早年我們已經開始將開放空間的設計理念,如社區中心、閱讀室、會所、零售店、咖啡室等,融入教會的設計裏面。在十年多前,開始看見市場上出現一些新穎的「共享辦公室」空間,人們帶着一部手提電腦,便可進去工作,很受歡迎。我便問:為何教會不可以這樣開放來共享呢?在 2017 年,我開始透過不同機構及堂會開辦講座,推動教會開放空間。一般堂會領袖都認同,這是一個很好的理念,但是在推動上有一定的阻力,要實踐都是難關重重。


當時我開始發覺需要花多點時間做研究,了解教會的實際需要,擴闊自己的視野,更要加強神學知識,才能更有效地與持份者對話,推動教會空間轉化。後來我找到合適的課程,在 2019 年中開始入讀伯特利神學院的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當時正是社會運動的開端,接着便是疫情的大爆發,剛好也是我入讀神學和做研究的幾年。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疫情的驅使,不需要太刻意的推動,不少教會已經開始打開大門,教會的空間漸漸擴張到社區裏面。我在 2022 年頭完成研究,建構了《使命空間》“Missional Space” 的理論。因為希望教會弟兄姊妹更容易閱讀和理解,便與同班同學呂宇俊博士合作,將論文改寫成一本書,名為《教會。空間。轉型》,當中包含了 24 個城市裏面真實的案例。出版時剛好是疫情最水深火熱的時間,眾堂會眼見信徒流失,需要尋找出路之際,正正是神預備的契機時間 “Kairos”。當時很多堂會、神學院、機構等,都找我分享,有些更聘請我的公司參與設計,協助實踐《使命空間》的理念。在教新 2023 年底出版的報告裏面說明,已經有 29.2% 的堂會實踐了某程度的開放空間 1。神藉着疫情的衝擊,轉化了不少堂會,由以往吸引性的模式 “Come”,變成了外展性的模式 “Go”,有學者稱這現象為《使命轉移》“Missional Shift”2,而疫情也無形中為我們的城市推動了一個《使命空間》運動!


2023 年疫情開始緩和,社會叫我們「復常」,部份堂會認為一切可以重回疫情前的軌道,更新轉化的動力也慢慢減退。但是,其實不少弟兄姊妹已經離開了堂會,特別是年青人,剩下的大部份都是中年以上的人士。教會沒有下一代,怎樣發展下去呢?「離堂」的弟兄姊妹不一定是離開信仰,其實有不少都希望在「牆外」發揮自己的恩賜,在商業市場裏面,實踐他們的興趣和夢想,例如咖啡、飲食、文化、藝術、運動、零售等。使用不同方式,進入不同的營商空間。他們不一定是刻意地做「營商宣教」,而是開拓一些新的機遇,接觸以往堂會接觸不到的人。有些更會在職場、在家裏、在不同的場景,建立群體,從中做宣教和福音工作,做一些「牆內」做不到的事,我們可以稱之為 “Fresh Expressions”3,這也正是教會未來的出路。在我的第二本書《UNBOX 19》裏面,分析了 19 個教會「牆內」及「牆外」的更新轉化模式,來回應 COVID-19 帶來的衝擊。其實經歷了這幾年,城市裏面的生態環境已經有一個莫大的改變。聖經所說的「新皮袋」已經出現,就是我們身邊的大環境已經改變了,教會如何創造「新酒」,用新的文化、思維,新的空間模式,有效地回應這個「新皮袋」,實踐 missio dei,即是神賦予我們在城市裏面的使命。


以下我想簡單分享近期的領受,就是「使命空間」的七個空間層面。

第一個層面叫做「第三地方」4,是堂會一個簡單容易建構的窗口,利用簡單的「硬件」,時尚的傢俬、植物、擺設、書籍、燈光、音樂、免費 Wi-Fi 等,營造一個休閒、舒適、可以留低的空間,讓附近的鄰居朋友有空就可以進來。第二個層面是「社群空間」,透過一些「軟件」,例如開辦一些非宗教而有創意的興趣活動,來建立群體,以配合「第三地方」,所謂 “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第三個空間層面叫做「營商空間」,在堂會裏面可以建立一些與商業社會接軌的空間,包括書店、零售、餐廳、畫廊等,或者是一些創意營商的社會企業。第四個層面為「心靈空間」,將堂會裏面的禮堂、神聖空間等,開放給社區朋友進來休息或禱告,另外又可以將一些房間變為輔導室,或開辦不同的治療活動或課程,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等。第一至第四個空間層面是在堂會「牆內」發生,而第五和第六個層面則在「牆外」發生,將教會帶到人群當中。第五個空間層面叫做「社區空間」,打破堂會的四面牆,將空間擴展到社區裏面,讓弟兄姊妹可以接觸堂會附近的鄰居,例如利用派送物資、辦社區活動、上門探訪等,與他們建立關係。第六個層面為「職場空間」,鼓勵弟兄姊妹在他們工作的場景裏面,用基督教文化發揮影響力,建立職場群體。最後,第七個層面為「虛擬空間」,是運用現今的資訊、科技、網絡、媒體等,加上近年出現的元宇宙、AI 等,發展網絡宣教工作。這七個層面的「使命空間」,無論是在「牆內」或「牆外」,都是現今疫後教會需要致力探索和發展的。


作為一個有使命的建築設計師,很感恩每一天透過我的工作,利用我所讀的神學去實踐「使命空間」,協助不同堂會或群體,非牟利或牟利,在「牆內」或「牆外」,建構不同的「使命空間」。除了建造「硬件」以外,神也讓我有機會參與「軟件」方面的協作,如籌備、支援、網絡聯繫、營運等,讓軟硬件可以得到彼此配合,更有效地在城市裏面的不同角落實現「使命空間」。



----------------------------------------------------

  1. 《2023 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2023),55。

  2. Jerry Pillay, “COVID-19 Shows the Need to Make Church More Flexible,” Transformation 37, no. 4 (2020), 269.

  3. Lucy Moore, “Our Story,” accessed April 13, 2024, https://freshexpressions.org.uk/what-is-fx/our-story/#:~:text=From this the Fresh Expressions,as the Methodist Team Leader.

  4. Ray Oldenburg, The Great Good Place (Cambridge, MA: Da Copo, 1989), xxviii.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